热搜词: 河南思皓 思皓

比亚迪二十年技术厚积成势, 从中国赛道到全球领跑

去年,比亚迪以427.2万辆的全球销量登顶新能源汽车冠军,其中乘用车销量达425万辆,同比增长41.26%。这一成绩与 2003 年比亚迪跨界造车时的质疑形成鲜明对比,也标志着这家曾以电池制造为主业的企业,通过二十年技术深耕完成了从行业追随者到全球领跑者的蜕变。

全品类矩阵重构中国市场规则

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超2100亿元的研发投入、35837项授权专利、12.2万名研发人员组成的创新军团,共同筑起比亚迪的 "技术鱼池"。海量的技术专利,是造就如今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的关键。

如依托刀片电池和 DM-i 超级混动技术的早期应用,开创了"电比油低"的消费认知,在2024年秦家族以73万辆的成绩成为10万级家轿市场标杆;宋系列两网合计销量近百万辆,用大空间与低油耗,让插混SUV成为家庭用户刚需。

产品矩阵的立体化布局更显战略定力。高端品牌仰望凭借U8车型 "浮水脱困" 等黑科技,实现交付即破万的成绩;方程豹品牌豹5连续1-8月蝉联新能源硬派越野销冠,填补了自主品牌在高端个性化市场的空白。这种从6.98万海鸥到超百万仰望的全价格带覆盖,配合 "三电终身质保" 政策,让比亚迪在 2024 年成功打破合资品牌四十余年的销量垄断,成为首个登顶中国汽车市场的自主品牌。

深耕本土化,实现海外市场反超

据某汽车平台统计,比亚迪今年5月,在欧洲16国销量达到1.2万辆,是继4月在欧洲超越特斯拉后,在5月继续力压特斯拉。而在德国、英国、西班牙等核心市场也实现全面领先——德国单月销量1857辆,同比暴涨824%;西班牙销量是特斯拉的三倍。

这一成绩背后,是两年内欧洲门店从3家激增至400余家的渠道爆发力,更是产品策略的精准落地:Atto3的长续航设计、海鸥的欧洲NCAP五星安全认证,都精准击中当地消费者需求。

东南亚市场同样展现 "比亚迪速度"。泰国罗勇工厂投产一周年即交付第9万辆新车,实现 "每卖出3台纯电车就有1台是比亚迪" 的市场地位。这座年产能15万辆的智能化基地,90% 员工为泰籍,本地化生产不仅规避了关税壁垒,更通过驱逐舰05等车型的投产,形成纯电与插混双线并进的产品格局。截至2025年7月,比亚迪海外累计销量突破55万辆,业务覆盖11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制造网络已扩展至8大生产基地。

研发鱼池筑就技术话语权

支撑这一切的是 "敢把利润投研发" 的战略定力。2024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达542亿元,占营收6.97%,这一数字超过吉利、长城、理想、小鹏四家之和。从2008年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F3DM,到2021年颠覆行业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再到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等安全解决方案,比亚迪的技术突破始终遵循 "市场需求导向" 的逻辑。

这种厚积薄发在 2025年迎来集中爆发:兆瓦闪充技术实现1秒2公里,配合 800V高压平台,让汉L等车型在欧洲充电效率领先特斯拉;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等技术的下放,持续拉高产品价值标杆。

正如其累计申请的59691件专利所展现的,比亚迪已构建起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芯片的全产业链技术壁垒,这种"技术鱼池"模式不仅保障了产品迭代速度,更让中国汽车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掌握了标准制定权。

汽车网评:

从深圳的电池小厂到全球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的蜕变印证了"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朴素真理。比亚迪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逆袭史诗,更为全球新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普惠"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