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财经观察: 从“新物种”到“必备品”, 智能眼镜卡在哪?

[环球时报记者王冬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甄翔]编者的话:在全球科技产业寻求下一代个人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智能眼镜正逐渐从展厅中的概念品变成触手可及的大众消费品。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讨论智能眼镜产业已临近爆发前夜,但它距离“iPhone重新定义手机”那样的关键时刻还有多远?在采访中,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要想实现在国内和海外市场的突破,中国智能眼镜企业不仅需要在技术、品牌、用户体验等方面进一步打磨,还要整合产业链优势,通过持续创新和整合资源,逐步塑造全球影响力。

从“极客玩具”到“实战利器”

戴上一副“黑框眼镜”,视野中出现了一块可跟随视角实时移动的虚拟屏幕;触摸镜腿处的控制按钮,身旁一台电视机上播放的足球比赛画面顿时出现在屏幕中。在上海近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AI)大会现场,一家国产智能穿戴设备体验馆吸引了众多观众排队等候,争相体验上述沉浸式场景。一位带着家人前来体验产品的男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道:“这副智能眼镜让我既能清晰看到赛场画面,又能通过镜腿听到实时声音,这种立体的视听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绿茵场边。”

如今,越来越多的头戴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设备在AI加持下,从“极客”们的玩具,变成人们生活场景中的“实战利器”。来自天猫平台的数据显示,7月,AI智能设备成交量同比增长118%,AI眼镜的新品发布数量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整体成交量较去年12月暴涨8倍。

过去几年,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在加速智能眼镜产品迭代。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Meta计划在今年9月的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其首款带有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定价约为800美元。报道披露的细节显示,这款代号为Hypernova的设备将在右镜片集成小型数字显示屏,同时配套推出手势控制腕带,支持用户通过手势操作实现拍照、通话、信息交互及AI助手唤醒等功能。作为当前智能眼镜产业一大技术代表,Meta自2021年与雷朋合作推出第一代智能眼镜以来已累计推出两代产品,共售出超200万副。Meta智能眼镜的镜片合作方依视路陆逊梯卡CEO米勒里透露,今年7月,智能眼镜产品的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倍。Meta与雷朋牵手,谷歌则选择与中国智能眼镜初创企业XREAL合作,计划在明年年初推出搭载中企定制芯片的AR眼镜。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148.7万副,同比增长82.3%。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副,同比增长116.1%。有行业预测显示,2025年全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的全渠道零售量有望接近140万副,同比上涨216%。202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眼镜市场已有小米、雷鸟创新、联想、李未可等品牌的产品亮相。进入下半年后,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企业也推出了相关产品,同时还有多个智能眼镜新品正筹备上市。相比动辄数百美元起售的外国智能眼镜,在“百镜大战”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目前国内厂商推出的品牌智能眼镜已有至少二十余款,多集中在1000元至4000元区间内,销量多的已达数万副。

AI对智能眼镜的崛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全球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具备AI功能的智能眼镜已占到智能眼镜产品总量的78%。

国产智能眼镜初创企业亮亮视野首席运营官娄身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国内智能眼镜大致可以分为AI拍摄眼镜、AI音频眼镜、AI显示眼镜三大类。AI拍摄眼镜通常具备摄像和录像功能,可实现实时视频录制、直播、视频通话等功能,应用场景包括社交互动、视频创作、远程协作等。AI音频眼镜专注于音频技术,可提供清晰的声音体验。用户可以通过这类眼镜进行语音控制、接听电话、收听音乐或与智能助手互动。此类眼镜适合日常出行、运动、通勤等场景。AI显示眼镜则是将增强现实技术与智能眼镜结合,为用户提供实时信息显示、导航、增强现实体验。这类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工业、医疗、教育等专业领域。

需要突破“不可能三角”

火热的AI智能眼镜赛道虽迎来众多玩家,但也存在多重挑战。有行业人士坦言,当前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初创企业,其智能眼镜产品都还处于市场的检验期,且有相当一部分的产品退货率居高不下。

据行业媒体VRVision统计,小米AI眼镜在抖音平台的退货率达到约40%,这属于业内平均退货水平。退货原因包括拍摄后文件无法在App端正常显示、语音识别有误、拍照响应慢、交互体验与广告宣传不符等。

在众多问题中,佩戴舒适感不够和续航不足成为消费者反馈突出的两大问题。《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一家头部品牌的智能穿戴体验馆发现,多数消费者现场试戴智能眼镜后表示购买意愿不强,不少人表示:“看着比较笨重,眼镜腿太宽了,价格这么贵但续航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实用性很差。”

智能眼镜渠道运营商宁波择见CEO陈嘉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选购智能眼镜时,“眼镜功能属性”是大多数消费者的首要考量因素,例如外观和重量是否接近普通眼镜,其次才会考虑产品智能与否。

在XREAL产品总监刘宗楷看来,智能眼镜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市场需求,都需要进一步打磨和探索。刘宗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智能手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业链上下游非常成熟。屏幕、摄像头、电池等关键模块都有非常优秀的供应商和方案可以解决各种细分的用户场景和需求。智能眼镜则是刚诞生没多久的“新物种”。智能眼镜一方面要借力智能手机成熟的供应链,来降低眼镜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要挑战智能手机从未踏足过的技术领域,无论是近眼显示系统需要的屏幕、光学设计,还是更加柔性轻量化的电池与结构,抑或性能强劲且超低功耗的穿戴设备专属芯片技术,这些都无法借力智能手机产业链。

娄身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智能眼镜产品如果想加速普及,在产品技术层面要突破轻量、性能、续航之间的“不可能三角”。首先是轻量感,数据显示,全天候佩戴智能眼镜的重量需控制在50克以内。其次是高性能,智能眼镜要有足够高的入眼亮度和清晰度保证视觉体验,同时能胜任高清晰度视频拍摄,具备媲美耳机的音质,实现性能“1+1>2”。最后是续航,一款智能穿戴产品如果续航不能达到8小时,就难以成为大众消费电子产品。

陈嘉禾告诉记者,当前很多主流智能眼镜产品尚未具备“不可替代性”。“除非能提供让人无法拒绝的全新体验,否则消费者不会放弃传统眼镜,转而选择佩戴一款更重的设备。当前智能眼镜的技术突破尚未迎来‘iPhone时刻’,其演进本质上仍属功能性迭代,如同将劳力士换成苹果手表,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目前还不是必需品。”

打造标杆产品,中企要做哪些事?

尽管在市场普及之路上还面临一些挑战,但放眼全球,中国智能眼镜企业在供应链与出海方面目前展现出显著优势。供应链优势是中企出海的底气。

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XREAL产品超过60%的关键部件是自主研发。“我们要全产业链布局,把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全产业链布局能力使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Meta与雷朋的合作表明,国际品牌在渠道与用户认知上仍占优势。中国企业需在技术自研、场景创新与品牌建设上持续投入,方能真正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特别是在AI功能落地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徐驰坦言:“国内智能眼镜的AI技术仍不太成熟,中国企业在AI生态建设方面仍需努力。”

娄身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要让中国的智能眼镜成为“iPhone级别”的全球标杆产品,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第一是加速技术创新与突破,目前国产智能眼镜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达到iPhone级别的影响力,产品本身需要在硬件性能、显示技术、音频体验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尤其是AI技术和AR技术的融合,以及更先进的图像处理、音频传输和交互能力,将为产品提供更强的竞争力。第二是强化品牌价值与全球影响力。iPhone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其技术,更因为苹果品牌的全球影响力和消费者的忠诚度。中国的智能眼镜品牌需要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强的品牌认知和价值,打造差异化的品牌故事,加强全球化的市场布局与本地化服务。第三是重视用户体验与生态构建。iPhone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标杆,是因为其与AppStore、iOS生态系统等高度集成。中国智能眼镜企业若想突破,需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创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内容平台,提升用户黏性和长期使用价值。第四是明确全球市场战略。在国际市场推广方面,中国品牌需要加大海外渠道建设力度,特别是在欧美、日韩等市场,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提高产品的接受度。同时,企业要关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第五是持续提升品质与可靠性。目前,国内智能眼镜的退货率居高不下,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品类,必须逐渐向高品质、高可靠性发展。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