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为3000元级桌面Hi-Fi“万能解”? 试用飞傲K15台式解码耳放
2000元价差,哪款才是你的菜? 4分钟了解飞傲K15 和K17
飞傲台式解码耳放K系列的新品节奏有些令人惊喜。在深度体验次旗舰K17不久后,定位中端的K15便紧随而至。从飞傲产品线的命名规则来看,K15显然属于K系列的中坚力量,3000元级的定价相比K17亲民不少,却依然保持着令人熟悉的设计语言。
飞傲K15产品规格
主控:X2000、ESP32-S3
DAC芯片:AK4497s×2
USB主控:XMOS XU316
蓝牙芯片:高通QCC5125
耳放三极管:MJE243G/253G
屏幕:3.93英寸LCD屏幕
蓝牙接收:蓝牙5.1,SBC、AAC、aptX、aptX LL、aptX HD、atpX Adaptive、LDAC
USB DAC解码规格:768kHz/32bit;DSD512(Native),MQA全解
同轴输入解码规格:192kHz/24bit;DSD64
光纤输入解码规格:96kHz/24bit
本地播放解码规格:384kHz/32bit;DSD256
流媒体播放解码规格:384kHz/32bit;DSD256(DOP)
耳机输出功率1:L+R≥1400mW+1400mW(32Ω单端,THD+N<1%,超级大耳模式)
耳机输出功率2:L+R≥3000mW+3000mW(32Ω平衡,THD+N<1%,超级大耳模式)
耳机输出功率3:L+R≥180mW+180mW(300Ω单端,THD+N<1%,超级大耳模式)
耳机输出功率4:L+R≥700mW+700mW(300Ω平衡,THD+N<1%,超级大耳模式)
RCA输出:L+R=2.4Vrms+2.4Vrms(1kHz@10kΩ)
XLR输出:L+R=4.8Vrms+4.8Vrms(1kHz@10kΩ)
频率响应:20Hz~80kHz、衰减<2.8dB
信噪比:≥122dB(A计权)
底噪:<5.3μV(A计权)
THD+N:<0.00054%(1kHz/-12dB@32kΩ)
颜色:黑色、银色
三维尺寸:约244.1mm×213mm×66.8mm
重量:约2100g
参考价格:3499元
与K17和系列旗舰K19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K15几乎完整继承了K17的设计精髓。那标志性的复古与现代融合的造型,方正的机身搭配精致的圆形旋钮,以及金属材质带来的高级质感,都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它从次旗舰身上获得的传承。这种高度相似的外观设计不禁让人好奇:K15是否继承了K17的核心技术?在功能体验上能否延续K17作为桌面音频Hi-Fi中枢的全能性?声音素质能有K17的几分功力?而更关键的是,2000元的价差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对K15进行深入体验,去探寻它是如何在设计语言传承的同时,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双DAC以“VELVET SOUND”技术加持
全平衡音频架构与分立耳放电路不变
(图/飞傲官网)
先来看看K15内部的核心元器件及音频架构设计。在备受关注的解码部分,K15采用了两颗AKM AK4497SVQ DAC芯片。作为一款定位高端的32位双通道立体声DAC芯片,AK4497SVQ隶属于AKM标志性的VELVET SOUND技术系列,采用单芯片整合数字与模拟电路的设计。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超高清音频解析能力,支持最高768kHz/32bit PCM及DSD512,可精准还原高解析度音源的丰富细节;二是具备出色的噪声特性和失真特性。AK4497SVQ和AKM旗舰级DAC AK4499EX一样,采用DWA ROUTING技术,显著降低了元器件偏差带来的影响,拥有129dB(2Vrms)的信噪比与-117dB的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HD+N)指标,确保声音纯净度与动态范围达到行业标杆水平;三是灵活的调音架构,内置6种32位数字滤波器,可适配不同音乐类型与播放场景,满足从专业录音到高端消费级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AK4497SVQ还是车规级产品,符合汽车质量标准,这意味着其整体的稳定性颇高。
(图/飞傲官网)
耳放部分,K15与K17一样采用分立式AB类三极管扩流耳放电路,而没有沿用飞傲以往产品中常见的THX集成方案。这套OP+三极管扩流设计搭配安森美经典对管MJE243G/253G,能实现大电流低阻抗输出。AB类设计融合了A类放大的低失真特性与B类放大的高效率优势,在保持声音温润细腻的同时,还能提供充沛驱动力。即便是面对高阻抗头戴式耳机,它也能从容应对,其平衡输出功率在32Ω负载并开启超级大耳模式下达到3000mW+3000mW,相比上一代定位更高的K9 Pro ESS都有明显提升。
(图/飞傲官网)
K15的整个信号路径采用全平衡架构,从DAC解码、低通滤波,到增益控制、耳放驱动,全程运用全差分电路设计。这一架构不仅能保障信号的大动态表现,还能有效减少串扰,提升音频输出品质。在内部布局上,电源、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采用独立分板设计,从物理结构上避免了相互间的串扰,确保信号处理的精度与完整性。这种分层布局不仅优化了信号传输路径,更通过数模分开供电、模拟分级供电的方式,为各模块提供独立且纯净的电源。尤其是模拟部分配备的14颗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电源波动对音质的影响。
(图/飞傲官网)
K15并未像K17那样内置线性电源,而是采用了与K19类似的设计,配备了新一代30W工业和仪表级电源(规格12V-2.5A)。这种电源具有低噪声、高效率、长寿命的特点,虽然功率低于K19的40W配置,但依然保持着出色的稳定性。为了满足发烧友选配更高性能线性电源的升级需求,K15特别设计了外置DC电源接口,支持12V-2.5A规格输入,配合机身上的AC/DC切换拨杆,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供电方案选择。
K15的时钟系统也展现了其专业水准。它配备2颗Accusilicon超低相噪飞秒晶振,型号为AS318-L(分别为45.1584MHz和49.1520MHz)。这些晶振能够有效降低相位噪声对音频信号的干扰,确保音频信号在采样和还原过程中保持高度精准。
(图/飞傲官网)
在控制部分,K15有着“双芯护航”。它集成了高性能多核处理器X2000和低功耗的MCU系统级芯片ESP32-S3。其中,X2000的内核基于独特的XBurst2逻辑双核+XBurst小核架构,具备出色的算力、实时控制能力和超低功耗特性,能够保证音频信号得到精细处理,从而确保音乐播放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而ESP32-S3则集成了高性能的Xtensa 32位LX7双核处理器和超低功耗协处理器,主频高达240MHz,能够实现对系统的精细控制,为用户带来高效快捷的使用体验。
(图/飞傲官网)
飞傲在K15基础元件的选用上同样坚持高标准。8颗红宝石薄膜电容与32颗晶圆电阻能实现低温漂、低噪声特性,确保设备在不同温度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的声音表现。绿宝石固态电容则凭借超低等效串联电阻(ESR)和出色的抗干扰能力,为电源提供稳定且纯粹的输出。同时,2颗nichicon 3300uF音频专用电容、4颗ELNA MILIC II电容与8颗ELNA RA3音频专用电容的组合,为高品质音质与更出色的声场表现提供了保障。前面提到的不同物理分板之间,音频信号传输均采用无氧铜镀银线连接,以确保信号高保真、低损耗地传递。在这些用户不易察觉的内部元器件上,飞傲没有丝毫缩水,保持了与定位更高机型一致的水准,为设备音质和功能的稳定发挥提供了坚实支撑。
外在设计
复刻K17,复古与科技交织
如果你曾看过MC此前对K17的评测,相信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初见K15时,难免会怀疑飞傲是不是寄错了样机——毕竟,K15在外观设计上与K17极为相似,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复刻”。仔细端详,两款产品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的。比如,在机身顶部靠前的中央位置,K17原本印有“FIIO”的Logo,而K15则变为“K15”的型号标识。这一小小的改变,是我们从正面最容易区分两款产品的关键所在。
K15的三围尺寸约为244.1mm×213mm×66.8mm。除了宽度与K17的官方数据存在零点几毫米的微小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外,其余尺寸与K17如出一辙。当然,如果你有机会同时拿到K17和K15,上手一掂量,还是能轻易感受到它们的不同。K17的重量约为2750g,而K15则约为2100g,拿在手中“孰轻孰重”还是非常明显的。
K15由金属打造的方正机身轮廓线条利落,没有多余的曲线修饰,这种简洁的几何形态传递出专业音频设备应有的稳重感。它也同样提供了黑色款和银色款两种配色供消费者选择,表面处理工艺细腻,能够自然融入不同家居风格的桌面环境。机身正面布局规整,屏幕与5个旋钮有序排列。其中,5个旋钮采用了两种不同样式,为整体设计增添了视觉变化,再加上4个接口,正面元素虽丰富却不显杂乱。在当下电子产品触控操作大行其道、实体按键日益精简的潮流中,K15这种保留丰富物理控制元素的设计,反而形成了一种复古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气质,既让人联想到传统音响设备的操作仪式感,又通过精细的做工彰显着现代科技的精密之美。
正面左上角的3.93英寸彩色触控屏,在尺寸、显示内容丰富度和操作实用性上,都与K17保持一致。UI采用文字与图标结合的设计,不同模式下首页显示内容有所不同,本地播放和流媒体模式会呈现播放界面,其他模式则以文字显示当前模式、EQ、编码格式及采样率,同时所有模式下,屏幕上方都有小字标注音量、模拟输出模式和网络状态等附加信息。屏幕支持点选及左右上下滑动操作,主界面左滑可切换工作模式,右滑能进入菜单模式,两者各有十多个选项可供选择和设置。
播放界面不仅能显示专辑封面,向上或向下轻扫还能唤出复古风格的VU表动效,增添了视觉趣味性。
K15的固件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主控固件、单片机固件、XMOS固件以及蓝牙固件。它们的升级方式各有不同。主控固件支持在本机上直接进行在线升级,或者通过插入装有固件的闪存盘来完成本地升级。单片机固件和XMOS固件的升级则都需要借助电脑来完成,不过,这两者的升级方式也存在一定区别,具体的升级步骤可前往官网查询,此处不再详细展开。至于蓝牙固件,用户可通过手机上的FiiO Control App进行升级。在体验过程中,我们就遇到过一次蓝牙固件升级。当时App自动弹出升级提示,此时只需按照指示操作并等待即可,过程十分便捷。相比K17已通过主控固件升级新增不少主题UI,K15目前仍使用出厂主控固件,因此主题仅有复古橙和暗色两种。不过随着后续固件更新,相信会像K17一样增加更多风格的主题。
前文提及,K15的5个旋钮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右上方的MENU和VOLUME两个旋钮,分别承担工作模式切换与音量调节功能,具备刻度感的无级调节手感。短按前者可确认所选模式,短按后者则能控制屏幕熄屏或亮屏。
两个旋钮的外围均环绕着一圈指示灯,用户可自定义灯光的颜色、亮度以及亮起方式,既可与主题保持视觉统一,也能随音频节奏变化或循环渐变,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左下角的3个旋钮则是固定挡位。开关机旋钮自带指示灯,用以指示机器的不同状态。旁边的模拟输出旋钮设有4个挡位,分别为PO+PRE、PO、PRE和LO,对应前后面板不同的输出状态,同时也决定着音量旋钮是否生效。增益切换旋钮则有5个挡位,依次为低增益、中增益、高增益、大耳模式和超级大耳模式。需注意的是,在PRE或LO输出状态下,增益调节功能将失效。
尽管K15与K17在设计上保持一致,但从不同定位角度出发,K15在旋钮材质上改用塑胶,而非K17所采用的金属材质。不过,飞傲在处理上颇为得当,实际使用中手感差异并不明显,尤其是右上方的两个旋钮。而左下角的3个旋钮,仅在AB对比时,才能察觉到K17的金属触感更为明显,操作时声音更小;相比之下,K15旋拧时声音更大、更清脆。
接口方面,机身正面配备3个耳机输出接口和1个USB-C输入接口。耳机接口分别为6.35mm单端、4.4mm平衡以及4针XLR平衡,其中XLR接口配有可拆卸防尘盖,不用时盖上能保持正面的整洁美观。附件中还提供了1个6.35mm转3.5mm插头,方便适配更多类型的耳机。
背部的接口更为丰富。音频接口涵盖同轴输入、光纤输入、RCA线路输入/输出、4.4mm平衡线路输入以及卡侬头平衡线路输出。USB接口包括USB-C、USB-A和RS232,分别用于USB输入、外接移动存储设备,以及连接电脑调节PEQ或升级单片机固件。K15同样设有以太网口,可接入千兆有线网络,提供更稳定快速的网络连接。内置的AP6256 Wi-Fi模块则支持2.4GHz和5GHz双频无线网络。此外,背部两侧还分布着六边形的蓝牙与Wi-Fi天线、外壳接地柱等部件。
K15外壳的四面都设置了大面积的散热格栅,其中顶部还加设防尘网。同时在内部也提供多重安全保护,包括DC过压保护、输出直流保护、电源输入过流保护、耳放温度保护、过压保护OVP和输出过载保护,能够智能检测到异常条件并进行自动保护,从内到外让用户使用更安心。
PEQ调节功能如今已是飞傲各类设备的标配,K15自然不例外。它支持10段高精度PEQ调节,在USB解码、同轴解码、光纤解码、蓝牙解码、流媒体及本地播放等所有数字输入模式下均可操作,用户能自主调整EQ的频点、增益和宽度,定制符合自己听感偏好的声音风格。K15提供10个用户自定义EQ选项,不仅能保存、分享调试的EQ曲线,还能下载官方或其他玩家分享的曲线并导入。调节方式也很灵活,除了在手机上通过FiiO Control App操作,飞傲还设计了网页版界面,连接电脑时用它调节会更方便。
K15与K17到底有哪些不同?
前文介绍K15时,虽已提到它与K17的一些不同之处,但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两款产品的差异,这里还是集中归纳一下。
先从内部说起。K17拥有型号为M21586Q的专业DSP芯片,因此能在所有输入模式下支持31段专业级无损PEQ调节。K15则没有独立DSP芯片,因此只能支持10段PEQ调节,同时模拟输入部分不支持PEQ,只有数字输入可以。同时在调节方式上,除了手机端皆是通过FiiO Control App之外,电脑端K17是通过FiiO Audio DSP软件进行调节,而K15则是通过网页版进行操作。
在核心的DAC芯片部分,两者的差异不光体现在型号上,也体现在芯片数量上。K17采用的是AKM旗舰级DAC芯片组合——一颗AK4191与两颗AK4499EX,而K15是两颗AK4497SVQ。
在输出功率上,K15平衡输出功率为3000mW+3000mW(32Ω平衡,THD+N<1%,超级大耳模式),在同样条件下,K17平衡输出功率为4000mW+4000mW,后者推力更强劲,对高阻抗耳机的掌控力更强,声场规模与动态上限更优。
供电部分,K17内置线性电源,这部分应该也是它的重量显著高于K15的关键之一,电源纯净度更高。K15采用开关电源,但预留外接DC接口,可搭配线性电源(如飞傲PL50)。
再看外部,除了K15的重量要轻650g左右之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接口部分。相比K17,K15少了光纤输出和同轴输出,省去了TRIGGER IN功能以及接口,也没有LIFT/GND拨挡开关。
除此之外,两款产品在诸多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外观上,屏幕的规格与尺寸、旋钮的数量与布局,以及机身的散热设计都如出一辙。内部设计与配置上,全平衡音频架构、分立式AB类三极管扩流耳放电路、物理分板设计、数模分开/模拟分级供电方式、时钟系统,乃至电容、电阻等元器件的选用,以及不同物理分板间无氧铜镀银线的连接方式,都完全相同。功能层面,两者所支持的多种工作模式也一一对应。2000元的价格差距,从两者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来看,还挺能凸显K15的高性价比。
试听体验
K15和K17一样拥有八大工作模式:USB解码、蓝牙解码、光纤解码、同轴解码、单端线路输入、平衡线路输入、流媒体接收和本地播放,二者在桌面Hi-Fi系统中可扮演的多重角色完全一致。用户只需通过MENU旋钮,就能轻松在不同工作模式间进行切换。此外,考虑到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便利性,附件中配备了遥控器,方便用户在较远距离下对K15进行操作。
将K15通过USB接口连接电脑,关闭PEQ,搭配飞傲FH19、FT5以及森海塞尔HD600等不同类型的耳机进行试听。其温暖宽松的声底相当讨喜,既能保证足够的素质表现,又能呈现较为鲜活、润泽的听感。其实近年来飞傲不少产品的调音风格已有变化,从以往中正平直的走向,到逐渐增添一丝温暖韵味。在保持声音细节丰富、解析力出色的同时,音乐性更足。
低频表现上,我觉得K15与K17风格相近,它并不追求过分的量感堆积,而是更注重弹性与质感的自然呈现,由此营造出舒展而不失力度的低频表现。当播放节奏密集的鼓乐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鼓槌敲击的力道变化,鼓皮的震动余韵也表现得相当自然。即便是处理电影原声这类复杂低频信号时,K15也能将低频层次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低频能量如流水般自然铺展,既烘托出了应有的氛围感,又不会喧宾夺主地掩盖其他频段的表现。
K15的中频扎实,有一定厚度,但又不会过度肥厚而削弱整体的细节表现力。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不刻意突出人声的听感,器乐与歌者的演绎鲜活分明。它在保证结像饱满、口型清晰的基础上,对齿音等细节进行了细腻打磨,让人声变得更为顺滑、耐听。
高频部分,K15偏向柔和,不会给人尖锐刺耳的感觉。播放古典音乐中的弦乐段落时,能清晰呈现乐器特有的光泽感,细节还原也比较到位,像是小提琴琴弦振动的纹理感就很完整,拨弦声也清晰可辨。不过,当面对大编制交响乐的恢宏场面时,K15在极高频段上余韵消散的过程表现得还不够淋漓尽致。
K15的声场规模适中,其中又以纵向声场的深度表现优于横向声场的宽度塑造。这种特质在处理现场录音时特别受用。播放爵士乐现场音乐时,乐器的定位和空间纵深都能得到不错的还原,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听感。演绎大编制交响乐时,K15的声场表现就显得有些克制。虽然乐器组之间的分离度依然保持得不错,但横向的展开度相对保守。
K15的推力足够充沛,试听的耳机皆是连接4.4mm平衡口,FH19只需中低增益就能展现出应有的动态和细节,即便是面对推力要求较高的HD600,在超级大耳模式下耳机也能轻松达到理想声压,而且声音饱满扎实。在提供足够推力之余,K15与这些耳机的匹配度也不错,能较好地展现出它们本身的特色。
我们还对比了K15与K17在听感上的不同。K17虽然也有着一丝温暖的底色,但整体风格更显中正,在保证声音透明度和信息量的前提下,适度添加了些许润色。这种调音取向让它既能满足更专业的需求,又不失音乐性。以人声为例,K15听感更暖,偏重展现声音的厚度,齿音被打磨得圆润;K17则更追求嗓音本真的还原,厚度适中,口型清晰度更高,音色染色更为克制。在硬素质方面,不得不承认K15相较于K17稍显逊色。但飞傲适当的调音让K15的声音更显醇厚,润度提升明显,整体听感珠圆玉润,更适合偏好人声韵味、追求舒缓听感的用户。K17则凭借更全面的素质、参考级的动态与驱动力,满足那些对复杂器乐还原、大场面掌控力有要求的发烧友。
写在最后
完成对K15的体验,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我们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可以说,K15通过对K17设计语言的延续,在尽可能保证外在质感不缩水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硬件配置调整,实现了性能与价格的平衡。它继承了定位更高机型的关键技术架构,包括全平衡音频设计、分立式耳放电路以及严格的元器件选用标准,这些都为它在同价位产品中奠定了坚实的竞争力基础。同时,与旗舰产品一致的工作模式,使它同样具备了对多种音频设备的适配能力,保持了其作为桌面音频Hi-Fi中枢的全能性。
音质表现上,K15在维持足够解析力等核心硬素质的同时,通过偏温润自然的音色,与K17形成风格差异,更贴近大众对“耐听”与“音乐性”的追求。对于预算有限但又希望获得全面功能,听音以人声为主的发烧友来说,K15无疑是三千元价位上最值得考虑的桌面音频解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