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每天只跑40km,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觉得60kWh电池包很小?
乐道L90媒体沟通会上,李斌提到了一件事儿。
很多用户问,乐道L90会不会上60kWh电池包,他们觉得85kWh电池包太大了,李斌的回答是:暂时没有这个考虑,但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很有意思,这一次是厂家给上了一个大电池包,但有一部分用户的呼声,是能不能上一个更小的电池包。
要我说,这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因为之前我们提过,电车的很多技术和配置,都不是为真正的日常出行准备的,其实都是为了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才出现的。
比如说,现在跟风的800V、900V甚至1000V的高压充电平台,为的是让充电速度更快,但其实真正用电车的人都知道,80%以上的充电习惯,都是在7kW的慢充桩上完成的。
所以,这种成本巨高的,数据非常夸张的超高压、超快充其实是很少用到的。
比如说我,我开着一台800V、5C快充的电车,目前已经行驶了13000公里,只有5次是在快充桩充电,其他都是每天回家之后插上7kW充电桩慢慢充。
主要是,外边的快充桩收费太贵,一度电1块5,而且我也不需要用快充,慢充更方便,而且更便宜。
这种类似的配置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回正题。
就像李斌回答的那样,暂时没有计划给乐道L90装备60kWh电池包,但就是有用户需要小电池包,为什么?
市场中有很多聪明人,或者说是理性的消费者。
国内的消费者,人均出行强度只有40km左右,一年开车1万公里的属于常态,这部分消费者,绝大多数的用车场景就是在市区代步、城乡结合部游走。
每天40km,就算是某一天的用车强度比较大,跑了100km,耗电量也不会超过15度。
每天驮着70度乃至80度的电池包,只跑几十公里,用掉10度电,剩下的80%电量基本用不到,这就是电车市场的常态。
油车时代,这个点其实不明显,而且也无所谓。
一个60L的油箱,加满也就44kg(计入能量密度),托着满箱油全世界跑,不会给车辆增加太大的负担,但一个80kWh电池包的自重在600kg左右,自重大、电耗高。
而且,60L油箱不需要多花钱,但把电池包容量从50kWh提升到80kWh,看得见的成本是多了3万,看不见的成本可以达到4万,因为需要适配更高标准的底盘、悬架等等。
其实很多人在买电车的时候,也知道自己不需要大电池包电车。过去12个月,卖的最多的电车,电池包都很小。
1、海鸥,销量45万,电池包容量30kWh。
2、Model Y,销量44万,电池包容量60kWh。
3、宏光MINI EV,销量36万,电池包容量16kWh。
4、吉利星愿,销量30万,电池包容量30kWh。
5、小米SU7,销量27万,电池包容量94kwh。
6、元PLUS,销量22万,电池包容量50kWh。
除了雷军IP强势赋能的小米SU7之外,其他所有的电车电池包容量都比较小,甚至还有十几度电池包的宏光MINI EV。
大电池包,的确更好,毕竟看得见的就是续航很长,而且很长很长,有些电车的电池包夸张到充满电,续航比油车还要长。
但问题是,用户用的到吗?
买大电池包电车的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基本上都在20万以上,20多万的车,本身就已经进入到“高端消费品”序列中了,国内能拿出这个预算买车的群体,已经是少部分。
所以回归到消费本质上来说,便宜的小电池包电车,才是主力消费方向。
之所以会有一部分人觉得,60kWh电池包不够用,更多是他们的焦虑症,他们认为续航短了不够用,他们认为跑长途很难受。
其实从大市场的消费方向来看,电车的属性本身就是日常代步,想要一台电车解决所有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隔壁还站着油车,和油车比续航,所有的电车都没机会。
长续航电车只为一种人准备,就是有严重焦虑症、且预算充足的消费者,他们更适合买大电池包电车,其他的所有消费者,比如说每天真的用车强度很低、预算真的不多,他们买电车,其实容量50kWh、60kWh的电池包,就够他们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