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昆仑”谍照曝光: 大块头SUV真能抢问界M9的饭碗吗?
小米造车的动作越来越快。继SU7搅动轿车市场后,这次被曝光的是一台代号“昆仑”的大型SUV,还是增程式动力。根据谍照对比,它比YU7大了一圈不止,车长大概率在5200mm左右,已经彻底站进了“大六座豪华SUV”的赛道,目标对手直指问界M9和腾势D9。
表面看,这是小米在补齐SUV产品线。但换个角度,这其实是它向家庭用车场景发起冲锋。问题是:小米真能在这个级别扛得住吗?
⸻
一、从“个人座驾”到“家庭出行”,小米的战略升级
SU7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靠的是设计拉风、性能凶悍,吸引的是年轻科技用户。但这群人买车决策更多是“我喜欢就好”。
而大型SUV完全不同,它代表的不是某个人的兴趣,而是一家人出行的舒适性与体面感。谁能占领家庭用户的车库,谁就能掌握更高黏性的消费入口。问界M9销量的快速突破,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小米推“昆仑”,不仅是想造一台大车,更是想在家庭出行场景里分一杯羹。这对它未来的智能家居、车机互联,都是重要的拼图。
⸻
二、5200mm的身材,带来的是机会还是压力?
从谍照看,“昆仑”明显采用了方盒子+平直车顶的思路。好处很直白:
•车内空间利用率高,三排座椅几乎板上钉钉;
•视觉上有“大块头的气场”,很容易和高端豪华画上等号。
对比YU7的4999mm,昆仑的体型至少大200mm。这让它有资格和腾势D9、问界M9站在同一个竞技场。
但“身材大”也意味着技术和成本的考验:车重、风阻、能耗都会急剧增加,必须在续航和舒适性之间做平衡。小米选择增程路线,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务实的妥协”。
⸻
三、增程是保险选择,但豪华感才是真考题
小米造一台大车,为啥不用纯电?原因很现实:
•补能短板:小米还没建立密集的充电网络,纯电大车长途场景太吃亏。
•能耗压力:五米二的大家伙,就算塞100度电池也很难跑到用户预期的续航。
所以,增程式动力是最稳妥的解法,和问界M9的逻辑一致。但问题来了——在高端市场,很多用户买大车就是想体验“纯电+豪华”,对增程的接受度有限。如果小米走性价比,这不是问题;但如果它把价格定到四十万往上,用户就会觉得:花这么多钱,为啥不直接买纯电豪华品牌?
真正决定昆仑成败的,其实不是动力形式,而是豪华感和体验细节。
问界M9能火,不只是因为鸿蒙智舱,而是那套“女王副驾+氛围灯+座椅舒适”的体验,直击了家庭用户的心理。腾势D9更是直接把二排当成核心卖点,堪称“奶爸社交货币”。
小米能不能补齐这块?这是外界最担心的地方。因为造硬件,小米没问题;但“豪华”不是堆料,而是对消费心理的拿捏。
⸻
四、小米会不会再次打价格战?
我个人最期待的,还是昆仑的定价。
•如果价格能压在25-30万之间,昆仑会成为一个强力搅局者。大空间+智能化+小米品牌的科技调性,基本可以截杀掉一部分M7、D9的用户。
•但要是小米想把昆仑推到40万以上,那竞争就残酷多了。因为在这个区间,用户买的是“面子和品牌”,不是单纯的硬件参数。
结合小米过往的策略,我判断它大概率还是会走“高配低价”的路线。先靠价格打爆市场,再通过生态服务回血。这符合它一贯的打法,也更容易积累口碑。
⸻
五、黑猫观点:昆仑是一场真正的大考
总结一下,昆仑的价值不在于它是不是“更大的SU7”,而在于它能不能让小米在家庭场景里站稳脚。
•车身尺寸,决定了它能和M9、D9同台竞争。
•增程动力,是一个务实选择,但也可能成为限制高端的天花板。
•真正的难点在于,小米能不能学会做豪华,能不能做出让家庭用户心动的体验。
•最后就是价格,昆仑到底是要做“高端试水”,还是“性价比核弹”?
一句话:
SU7让小米证明了它能造车;昆仑才是真正决定小米能不能在高端市场站住脚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