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下田将给农业 带来怎样的加速度
转自:中国改革报
□张守营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人工智能+农业”按下加速键。这不是空谈,它正悄悄改变着中国最传统的行业。
想象一下:无人机几分钟完成巡田,AI算法实时诊断作物病虫害,水肥灌溉全程按数据执行——这些场景已在全国多地悄然落地。但更前沿的变化,藏在种子里、发生在细胞中。
2025年7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领衔完成的综述文章,系统提出将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动作物育种走向“按需设计”的智能时代。这意味着,农业科技正从“看天吃饭”走向“看透基因”,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
科学家们已经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像“雕刻”一样精准调整作物基因,快速聚合优良特性,甚至打破抗病与高产难以兼得的传统困境。更突破的是,AI辅助的蛋白质设计技术(获2024年诺奖)可从头定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元件,比如更耐旱的感受蛋白、抗病的离子通道,从而“打印”出传统育种难以创造的新性状。
而这些基因层面的变化需要更精细的“眼睛”来观测。高通量表型技术就像给作物做全身CT,通过多尺度成像和3D重建,实现对植株生长、代谢甚至微观反应的实时捕捉。这一切,都由AI进行分析和预测,大大缩短了从基因到表型的研发路径。
不止于实验室。在山东沂水,无人机和虫情测报灯已实现对葡萄精准施药;黑龙江虎林推广“慧眼”巡田,农户用无人机几分钟完成人工一天的工作量。国务院最新意见也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应用于育种、种植等全环节,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等装备,让农业更轻松、更高效。
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是:设备成本高、小农户用不起;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弱;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人才稀缺。专家建议,可通过补贴政策、共享租赁等方式降低使用门槛,让技术真正落到田间地头。
AI不是替代农民,而是成为他们的得力帮手,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种植效率,让“面朝黄土”的耕作迈进“数字种田”的新阶段。未来的农业,是经验与数据共融、人类与机器协同的世界,土地也变得更“聪明”。而这一切,最终会让我们每个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好。